查看原文
其他

《追忆似水流年华》,一部死活读不下去的经典

明白知识er 明白知识 2020-11-09

说起那些很难读完的巨著,总少不了一本书,20世纪初法国作家马塞尔·普鲁斯特(Marcel Proust)的《追忆似水年华》。这部小说包含七个部分,中文版就有240万字,相当于10本正常体量小说的总和,让人望而却步。

除了篇幅巨大,《追忆似水年华》还是一部意识流作品,其叙述方式看似无章可循,好像是想到哪写到哪,没有主线,让人摸不着头脑。

那么,《追忆似水年华》这本书到底在讲什么?作者又为什么要这么写呢?

| 《追忆似水年华》

作者:普鲁斯特

出版:译林出版社

出版时间:2012

《追忆似水年华》的情节很简单,就是以第一人称的视角,回忆自己一生的生活、恋爱和思考,其中不仅有自己的经历,还有对身边人和环境的回忆。小说记录下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法国乡村中、沙龙里的人和事,也挖掘了在战争与和平中人们的精神状态。
普鲁斯特写的都是再普通不过的事,他聚焦的都是非常寻常的细节,正是这些平常的事,通过一种精妙的结构安排,构建出一个恢宏、真实世界。
比如在书的一开篇,他从自己睡觉前的胡思乱想写起,写到儿时为了等待母亲一个吻进行的复杂心理活动。还有,从小玛特莱纳蛋糕的口味写起,通过味觉来回忆遥远的过往,唤起一些非自愿记忆。第二卷从来自己家作客的斯万叔叔开始写,转而到了第三人称叙事,去讲斯万的恋爱经历。
普鲁斯特的写作,看似松散,想到哪写到哪,好像任何东西都有可能打断他的思路,带着他遨游在记忆的海洋里。这也正是人们认为的意识流写作方法,即随着意识的自由流淌而写作。
然而,只要稍加注意,就回发现,《追忆似水年华》的松散之下仍有着严谨、精致的结构,只是这个结构不像过去的线性结构,而是一种圆环的结构。
书中的每一段回忆都是从一个点出发,最终又回到这个点,小的圆圈外是大的圆圈,而站在所有大大小小圆圈中央的,就是普鲁斯特自己。而为了让回忆更丰满,普鲁斯特不是简单回想,而是利用嗅觉、听觉、视觉、触觉等感觉系统,不断让自己从各个方向回忆起往事,并循着往事向前追寻,从而获得某种意义

选择这样的写作手法的原因,在书的最后部分,普鲁斯特给了我们答案,他写道:

「我们在时间中占有一个不断扩大的位置......当我意识到有整整这么长一段时间已经被我没有间歇地活过来了,想过来了,分泌出来了,这便是我的生活,这便是我自己,不仅如此,而且还意识到我每时每刻都得保持它与我相联,让它支撑我。」

这句话已经道出了书的本质,就是揭示时间下的生命流淌。在普鲁斯特看来,人的生命就在于时间和记忆。生命的长短以及丰富性,都和人如何看待生命有关。

就像法国哲学家柏格森的理论那样,人生活的时间维度是不能被量化的,如果我们只认为自己活过了几十万个小时,那么人生的意义就会被摧毁。

时间像一条绵延着的长河,它虽然看似是一去不复返的线性时间,但正因为我们有意识、直觉、感觉、记忆,才使得时间变成了一个有弹性的,伸张和扩展的有机体。

通过回忆,人确定了自己的存在,重新衡量自己所做出的决定,重新遨游在往昔的片段中,这使得生命不再是向一个方向进发的简单过程。甚至,在普鲁斯特看来,生命的真实就在于记忆,人在时间之中也可以是自由的。

意识流写作并非如字面意思那样,而是用另一种视角,另一种维度对故事进行重新编织。意识流小说从未抛弃结构,而更像是对以往结构的解构和重构,其目的还是重新审视生活,挖掘真实,这种真实不是物质的真实,而是记忆的真实。

《追忆似水年华》是一部时间之书和生命之书,通过不厌其烦地回忆和优美的词语,普鲁斯特似乎获得了另一种生命体验。就像他在小说的最后所写的那样:
「写出他们占有那么巨大的地盘,相比之下在空间中为他们保留的位置是那么狭隘,相反,他们却占有一个无线度延续的位置,因为他们像潜入似水年华的巨人,同时触及间隔甚远的几个时代,而在时代与时代之间被安置了那么多的日子——那是在时间之中。」
《追忆似水年华》是一部经典中的经典,它不开放给浮躁与浅薄的人,阅读它需要耐心和毅力。
普鲁斯特个人的记忆,那些遥远而渺小的琐事,都因小说精巧的结构和细致的描写而具有一种魔力,它能唤起麻木、粗糙的心灵,也能教会人们从细微中看到伟大,从流逝中看到永恒。
更多往期精彩文章▽
知鸦和著名历史学家马勇教授联合打造的《极简中国史》通识课程在B站上线了。抓住夏天的尾巴,来和马勇老师一起,重新梳理中国历史的脉络,感受历史转折点的厚重,思考历史事件的意义,挖掘历史悬案的秘密。
现在订阅,立即享受限时5折特惠用全球视角,重温中国历史不为人知的那一面吧~
点击阅读原文,订阅《极简中国史》通识课程~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